慢性腎臟病是指當人的腎組織長期受損之後,導致結構或功能無法恢復正常。
新北市中醫師公會臨床醫學講師林奕良表示,從腎功能正常至腎功能衰竭的病程總共分五期,不適症會隨病程演進逐漸顯現,治療需逐期辨證用藥,初期無證可辨,三期後由西醫治療,中醫輔助療法可減輕或改善身體不適。
林醫師指出,初期患者已有腎損傷,因腎臟損害輕微,所以往往沒有臨床症狀,這時候幾乎無證可辨,適合服用黃耆、冬蟲夏草等提高免疫力藥物,同時做好保健措施,譬如防感冒、暢情志、規律運動、節制性生活,以及避免使用可能會導致腎損傷藥物。
第二期患者腎功能輕度損傷,由於還能代償,仍不至於出現代謝產物瀦留,因此,除原發疾病外,臨床症狀還不是很典型。中醫認為,這個時期病機以肺脾氣虛為主,患者常有精神疲勞、身體乏力、胃口差、易感冒或水腫等症狀,治宜補益脾肺、益氣固表,適合用玉屏風散酌加黨參、天冬、麥冬、阿膠、五味子、百合、貝母、茯苓等。
第三期患者受部分腎小球毀損或失用所影響,開始出現代謝廢物蓄積,常見蛋白尿、貧血、高血壓等情形。中醫認為,這個時期由於久病脾虛、先天失養,病機以脾腎氣虛為主,還可兼見水濕證、濕熱證,患者常有臉色無華、胃口不佳、身體乏力、噁心、水腫、口乾口苦、肢體困重等症狀,治宜補氣健脾、益腎化濕,適合用香砂六君湯合金匱腎氣丸加減方。
第四期患者的腎功能持續減退,還可能伴有高血壓、貧血等情形。中醫認為這個時期病機以脾腎虧虛為本,血瘀、水停、毒留為標,患者常有臉色晦暗、畏寒肢冷、吃得少、胃口不佳、噁心欲吐、皮膚搔癢、夜尿清長、肢體水腫等諸多症狀。
中醫治宜溫補脾腎、活血化瘀、除濕瀉濁,適合用實脾飲加減方酌加蔻仁、砂仁、佩蘭、大黃、白花蛇舌草等中藥材。若有血瘀者,視程度予以活血化瘀,適合用當歸、牛膝、澤蘭、生山楂、丹參、水蛭、丹皮、地龍等中藥材。
第五期患者已腎衰竭或已經接受透析者,常出現明顯尿毒症狀,而且水腫、貧血、高血壓往往更嚴重,患者常見精神疲勞、身體乏力、臉色晦濁、舌苔濁膩等症狀,如果濁毒外溢肌膚的話則見皮膚搔癢、皮屑等症狀。
中醫認為,這個時期病機關鍵在於濁毒內停,但其本仍是脾腎虧虛,除接受西醫治療外,治擬扶正、瀉濁、利水,適合用真武湯合五苓散加減方。
此外,由於濁毒內停標症表現相當突出,所以急則治標,緩則治本,當以泄濁解毒為要。若有濕濁中阻、噁心嘔吐者,適合用小半夏湯加減方;若有濁犯上焦、淩心射肺、心悸喘滿者,適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方。
作者: 【記者李叔霖/台北報導】 | 台灣新生報 – 2014年5月23日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