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醫師陳京慶表示,不同的肝炎中醫有不同的治療方針,而且病人的本身體質、飲食及生活習慣等也和息息相關。治療上主要從抑制病毒的活化程度,提升免疫能力著手,並降低肝臟本身的發炎狀態。穩定後,可搭配「補氣」或「補脾腎」調養。
中醫師陳京慶表示,以病毒性肝炎來說,在慢性期時依病毒種類不同有可能沒有症狀,但是也有可能會長時間得疲倦、反覆性的感冒、或者是腸胃道出現各種問題。最重要的就是,去抑制病毒的活化程度,以及提升患者本身的免疫能力為主,同時也要降低肝臟本身的發炎狀態。臨床上中醫常會應用茵陳蒿湯、甘露消毒丹、柴胡疏肝湯等,再配合有抗病毒功能的中藥如苦參、虎杖、板藍根、蒲公英、大青葉之類來治療。
陳京慶表示,治療非病因素所造成的慢性肝炎時,除了藥物治療以外,也一定要請患者配合調節飲食作息,比如說酒精性肝炎和脂肪肝,是喝太多酒及過胖造成,肝臟細胞有一定的自癒能力,但是繼續喝酒或不控制飲食,就算是以藥物治療還是會造成肝臟繼續發炎,病情就難以改善。
另外,陳醫師表示,慢性肝炎在症狀穩定時,中醫就會配合使用修復肝臟功能的藥物,像是丹參、五味子、靈芝、紅棗等,原本這些藥物本來是歸類在「補氣」或「補脾腎」的範圍,但經現代醫學研究後才發現,可以減少肝臟細胞受損,以及加速肝臟細胞再生。
中醫師羅明宇表示,慢性肝炎中醫辨證治療上,若屬「肝脾濕熱型」;可見脅肋脹痛,脘腹痞悶,口苦,食慾差,腹脹消化差,感覺肢體沉重,便溏瀉,小便黃濁或出現黃疸,舌紅,苔黃膩,脈弦滑。治療可配合清熱利濕,調和肝脾,用龍膽瀉肝湯加減。若屬「肝鬱氣滯型」;可見兩肋脹痛,脘腹滿悶,常因情緒波動而增減,噁心感,討厭油膩,苔薄黃,脈弦。可配合疏肝理氣,清熱利濕,用柴胡疏肝散加減。
而「肝血瘀滯型」;可見脅痛如針刺,固定不移,拒按,或脅肋下有徵塊,面色晦暗,嚴重則見肝掌紅痣,疲倦無力,腹脹消化差,舌質紫暗或有瘀斑,脈弦細。可配合行氣活血,祛瘀散結,應用活血化瘀中藥,如丹參、當歸、赤芍、鬱金、紫草等加減。
羅明宇表示,還有「肝鬱脾虛型」;可見兩脅疼痛,脘腹脹滿,吃東西後或情緒抑鬱則脹滿則更明顯,肢體無力,頭暈目眩,臉色白,舌淡苔白,脈沉弦無力。可配合疏肝健脾,用逍遙散加減。以及「肝腎陰虛型」;可見脅痛隱隱,口乾無力,腰膝痠軟,頭暈目眩,心煩失眠,低熱或午後潮熱,舌紅少苔,脈弦細數。可配合滋陰柔肝,用一貫煎加減。
陳京慶醫師強調,雖然保肝護肝是中醫專長,不過也是這一點造成很多人誤解,以為吃中藥治療或預防肝炎是吃愈多愈久好,所造成的結果就是許多人因為中藥使用不當,反而造成藥物性肝炎或腎臟病變。因此,用藥都需要經過醫師仔細評估,經過辨證體質,判斷病情發展,隨時調整用藥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